蔡元培于清代同治六年(1868年)
1906年他闻讯北京翰林院有“公派”出国留学的机会,急忙赶到首都,但这个计划搁浅了。蔡元培不甘心,再三联络,向当时我国驻德国公使孙宝琦申请,欲随同前往德国在使馆兼任“半职”差事,半日在柏林大学听课,这个申请使他圆了赴欧洲留学的心愿。这时,他已是临近不惑之年、必须抚养妻儿四口、负担甚重的一家之长了。孙宝琦答应每月赞助白银30两,合42银元(1银元约合2009年人民币120元)。于是在1907年春末,蔡元培随同中国驻德国公使,由西伯利亚大铁路经莫斯科到达柏林。但公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,不提供职务和薪金。居柏林,大不易!一不靠官,二不靠商,自食其力,自行其是,眼看财路不济,怎么办呢?蔡元培做了一个当时可称大智大勇的决定:以在国外“爬格子”著述编译所得稿酬、编辑费,自筹留学费用。据我所知,这乃是我国知识阶层中最早采取“爬格子”半工半读方式而获得成功的第一人。蔡元培通过同年同乡挚友
蔡元培严格遵守了协议,留学期间著述不辍。根据今天所能看到的蔡元培稿酬单,1910年商务印书馆汇付给他1621德国马克,合900银元;
从1907到1915年,蔡元培先后旅欧留学几年期间只靠“爬格子”半工半读,撰写了《世界观与人生观》、《文明之消化》等论文,寄给商务印行的《东方杂志》、《教育杂志》发表,还根据在德、法进修得到的新知识,结合国情编著了《哲学大纲》、《伦理学原理》、《中国伦理学史》、《中学修身》、《艺术谈概(欧洲美术小史)》等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。
1923年7月蔡元培举家赴西欧。这次的费用,仍由商务印书馆采取约稿致酬的办法,使他有固定收入。约请他编写师范和高中所用《哲学纲要》等教科书,并为《东方杂志》撰写论文及杂记。每月致编译费200元、调查费100元,共计300元。现在留存商务印书馆张元济
1926年2月蔡元培由欧洲回到上海。
大学院把这一项任务作为发展中国新教育的指导方针,把科学教育提到首位,并首次提出“知识分子劳动化”的教育原则;同时贯彻了蔡元培早就呼吁的“以美育(艺术化)代宗教”的独创思想。大学院还特别聘任了一批博学多才人士担任“大学院特约著作员(编撰员)”,包括鲁迅、刘海粟、刘开渠等,鼓励他们专心从事“爬格子”的劳动,创造精神文明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