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一般认为蒯祥设计建造了闻名中外的天安门。其实蒯祥设计建造的不是天安门,而是天安门的前身“承天门”。
公元1417年(明永乐十五年),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,派蒯祥等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。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,1420年竣工,当时叫“承天门”,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,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,表示皇帝“承天启运”,“受命于天”。明英宗天顺元年(1457)承天门被火烧毁,宪宗成化元年(1465)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。这回不再是牌坊,而是9开间门楼了,到了明末又毁于兵火。清顺治八年,即1651年,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,改建以后,
天安门城楼的正脊和垂脊有些“压胜”装饰。这种古代方士的巫术,却为城楼增添了神奇色彩。这种装饰叫做吻兽,在天安门屋顶共有10个,传说这是“九脊封十龙”,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。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正吻,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,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,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:龙、凤、狮子、麒麟、天马、海马、鱼、獬等。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“跃苍龙于瓦甍”,颇有趣味。传说,南海有鱼虬,尾似鸱,可激浪成雨,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,就能避免火灾。
天安门是一座朱色宫墙中间耸峙着的一座雄伟的城楼。用白玉石砌成的须弥座,上有10多米高的大砖台,砖台上有重檐的大殿,八角檐角分上下两层,总高
天安门在1952年8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设备和修葺城楼,重新油漆一遍,它的面貌焕然一新,安装了电梯和暖气等现代化设备。这是从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以后,260多年来的一次彻底修缮。此后,天安门城楼在每年“5·1”和“10·1”两个重要节日之前,差不多都要粉刷、装修,使它永保容光焕发,和人民在一起共度欢乐的节日。
黄兴(1874年生),湖南善化人。1902年被选派去日本留学,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,接受革命思想。先后参与《湖南游学译编》和《湖北学生界》的创办工作,积极参加了“拒俄义勇队”和“军国民教育会”的活动。旋回国进行革命活动。不久,在长沙成立华兴会,被推为会长。武装起义事泄,逃亡日本。1905年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,被推为执行部庶务长,居协理地位。从1907年起,协助孙中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。1911年和赵声等领导广州起义(黄花冈之役),亲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。武昌起义后,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。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。临时政府北迁后,任南京留守府留守。1913年“二次革命”中,在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,失败后至日本。1914年因与孙中山组党意见不合,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。1916年袁世凯死后,返回上海,和孙中山恢复往日关系。
不论怎样评价蒋介石,都得承认蒋介石是20世纪中国政坛一位影响深远的人。
蒋介石,
1901年,蒋介石14岁即与比他大3岁的姑娘毛福梅结婚,生有一子,即蒋经国。
1905年,蒋介石东渡日本求学,1907年入日本振武学堂,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,开始了军旅革命生涯。他被袁世凯追杀过,但他混迹于下流社会之中,常常逃脱。
蒋介石一生对女人颇多追求,如1912年他认识了名妓手下女仆姚怡诚,成为情妇;1923年偶遇陈洁如后结婚;1927年他与宋美龄订婚,陈洁如远赴美国“留学”,直至1971年去世。不过,对蒋介石影响最大的还是宋美龄,特别是在西安事变中营救过蒋介石、向美国游说援助、处理国内政务等方面,宋美龄都非常出色。
蒋介石有两个儿子:蒋经国、蒋纬国。前者赴苏联学习,后者赴德国学习。
蒋介石的晚年几乎成了隐士。
蒋介石于
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功过有两件:功为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,坚决反对“台独”;因为长期反对共产党,制造了很多惨剧,如旨在排挤和屠杀共产党员的“中山舰事件”、“整理党务案”、“四一二政变”,提倡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、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的政策,最终还是被共产党赶到台湾岛,了此一生。
1975年10月,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年科研人员李天赐,创制成功《公元干支纪日速查盘》,为我国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辅助工具。
干支纪日是我国历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。古代用它来表示年、月、日,周而复始,循环使用。我国使用干支纪日数千年没有间断或错乱,是世界上最悠久的纪日法。现在农历纪年仍用干支。干支换算公历日期,是在整理我国丰富的科学史料时,遇到的一个相当麻烦的问题。有时,一页书上常常有几十个干支,都得一一翻阅工具书;有的查出后还需要再推算,既费时间,也容易发生错误。多年来,不少人曾试图寻找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,但都没有成功。李天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破除迷信,解放思想,突破了传统的老方法,研究创制了《公元干支纪日速查盘》。这种速查盘既快又准确,推算的历史年代也比现有的工具书要长。这种速查盘是用三层纸板(或用金属、塑料)制成。只需将所要查的时间旋转到特定位置,即可立刻查出与某个干支相应的公历日期。如《明史·五行志》的《地震》一节,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地震:“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,山西、陕西、河南同时地震。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是公元何年何月何日,用速查盘一查,马上就知道是公元一五五六年一月二十三日。这种速查盘的研究成功,为研究我国古代历法、水文、气象、考古、物候、地震等科学史料,特别是整理我国古代天文学遗产中有关日食、月食、流星、彗星、新星等天象记录,提供了方便、准确的辅助工具。
李天赐在中学读书时,就对天文、历法有兴趣。一九六三年他初步创制成功了《公元干支纪日速查盘》、同时研制成功了《公元回历互查盘》、《中国历史纪年速查表》、《儒略日速查表》、《二百年阴阳历对照表》等历盘。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,并推荐他到南京大学天文系专攻天文。李天赐到南京大学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古天文、古汉语、中国历史,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文化大革命以来,他进一步提高了觉悟,为革命刻苦钻研业务,许多节假日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。在此期间,他进一步研究改进了《公元干支纪日速查盘》,并根据群众需要,设计了对工农业生产、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广泛实用价值的《累积天数速查表》。
1986年秋,中科院古脊所、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长江三峡古生物考察队,在四川巫山大庙龙骨坡发掘出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,称巫山猿人。陈列馆按“巫山猿人及其文化”、“巫山猿人生活时期的动物群”、“巫山猿人遗址研究成果”、“人类的诞生与进化”等四个部分设立专柜,展出出土化石100多种。